会计、税务知识来说,本质上知识都是不断在更新和变化的。就算你死活记住了某某分录,某某税率,尤其
税务,三天一小变的,记住那些税率没有太大意义。会计也一样,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中,很多业务的处理也是与现实情况的变化紧密联系的。并不是说,记住了就一定是好事。
在实际工作中,凡是一些计算公式啊,税率啊等等,都是可以直接查询的。这本来就不需要死记硬背,这也不是会计工作核心的竞争力所在。能够查询到的东西,都是没必要背诵的东西。
作为会计,真正值钱的是职业判断而不是死记硬背。举个会计处理的例子,存货发出成本处理,你要判断的是用哪种方法来核算能够体现既符合税法要求,又能符合会计记账核算要求,是先进先出呢,加权平均还是个别计价?等这个难题解决了,至于用某种方法怎么核算,公式是怎么样的,这些就简单多了,到处都可以查。当然,你可以说,如果不知道怎么计算和原理,也无法做出以上的判断。但是别忘了,经过学习后的遗忘,应该是对于某些数据的模糊而不是原理的模糊。知识里面蕴含的基本原理那是必须理解后而了然于心的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抓大放小,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工具。
作为一名学生,首先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基础,接触并背诵很多具体的分录,公式和数据都是其中的一部分,考试有考到也是可以理解。但是我还是要建议会计要多问为什么,而不是埋头苦记。 对于这些工具性的知识,能够谨记那是最厉害,但如果做不到也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,等你真正进入这行业以后,比的就不是这些东西了。
以国家为主体,为了实现 国家职能的需要,参与 社会产品的分配和 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 分配关系。财政包括 财政收入和 财政支出两个部分。在中国,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:一种观点认为,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 分配关系,这种价值分配,在国家产生前属于 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,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 财政分配;第二种观点认为,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 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,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,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;第三种观点认为,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。
税收: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,按照法定标准,无偿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,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 国民收入分配和 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 分配关系。